第一块固态硬盘早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已经出现,而开始普及却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固态硬盘改变了我们的一些习惯,极短的响应时间和反应快速等特点将我们操作电脑的效率大大提高,无论是日常应用、办公还是游戏。
谈古论今的改变 SSD能否满足未来需求
固态硬盘能有如此改变与它的结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机械硬盘的数据时存放在磁盘当中,通过磁头来读取,马达带动磁盘高速转动提升读取速度,而固态硬盘的设计更加简单,通过Flash芯片来以及主控芯片来实现存储、调配和中转的,由于结构的不同,固态硬盘大大的改善了机械硬盘的响应时间,让用户在操作时明显感觉流畅度提升。
SSD通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制作工艺在不断提升,主控的算法在不断优化,生产成本在不断的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如今400元就能买到120GB的SSD,700元就能买到240GB的SSD,而在性能与稳定性方面更是不必担心,除了P/E在缩减,性能、稳定性都是在不断的提升。
如何是“够用”,在每个用户心中都有不同定义,用当前市面主流的SSD来说,同是120GB的容量,有的400元能买到,有的则需要800元,其中差价过半,主要因素是规格、独家技术和售后服务,而给普通用户带来的实质提升无非是心理上的。
入门120GB仅需399元
之所以用“实质性提升”是以笔者个人角度来看,那些高性能产品无非是读写速度更快,4k及随机能力更为出色,还有一些独门技术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但如今的产品已经今非昔比,入门级产品的性能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更多消费者的目光从性能转移到了容量和价格上,只有价格低了才能让更多用户购买,只有容量提升了才能完全抛弃机械硬盘。从价格上看,现在热销的无非是128GB和256GB产品,再大容量就失去了性价比。
SSD的使用寿命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市场所售的消费级产品中,绝大部分采用了MLC颗粒,能够达到3000次P/E,少数产品使用了TLC颗粒,也可以达到1000次P/E,虽然提供了不错的性能,但TLC依然成为了许多人口水的对象,虽然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的使用过TLC的产品,更没有把TLC的寿命用完。
我们以120GB为例,要达到1000次P/E要写入120TB数据量,平均每天写入50GB,需要2400天,对于普通用户而言,120GB的SSD大多会作为系统盘,甚至可以存放几款游戏,几乎不会有人用它来做文件中转站,想达到平均每日50GB数据写入量也不是件容易事。
随着SSD性能的不断提升,SATA3.0成为了SSD性能发挥的瓶颈,制约着高性能产品的发挥。就在这时基于PCIe总线的固态硬盘悄然出现在消费级市场中,但突破的仅仅是读写速度,在我们更关注的4k、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依然在原地踏步,而同样的容量PCIe要忍受着开机自检、更高的价格,换来的仅仅是读写速度略微的提升,考虑到我们不会用主流容量的SSD做文件中转,那略微的读写优势也荡然无存了。
仅发布,上市遥遥无期的PCIe产品
就目前来看,PCIe还没有做好准备在消费级市场有一番作为,而企业级市场上的景象则截然相反,那里才是PCIe固态硬盘的明天。
既然大容量SSD价格高难普及,小容量又不能满足主流用户的存储需求,机械硬盘的市场还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行业用户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在寻求可靠、廉价并存的存储产品,而这恰恰是机械硬盘大发神威的地方,未来的数据只会越来越多,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企业级机械硬盘的稳定性和成本都决定了它无可取代的地位。
普通用户大多都在使用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并存的做法,SSD与HDD各自分工,不仅可以体验到SSD的快感,还可以用HDD存放使用频率不高的数据,最典型的的就是存放电影、照片和音乐等。
混合硬盘也在市场出现了几年了,但至今依然难普及,我们最常见的混合硬盘几乎都出自希捷之手,不得不说设计者有多聪明才能有如此想法,用高速Flash记录热数据,用户常用的文件仅需2,3次操作后,主控会将这部分备份到高速闪存中,享受SSD一般的体验,无奈生不逢时,在SSD大举降价的今天,更多的消费者都愿意选择SSD与HDD混搭,而并非混合硬盘。
希捷2TB SSHD与新酷鱼2TB硬盘模具相同
与希捷混合硬盘一样存活在夹缝之中的产品还有西部数据的WD Black2,如果说混合硬盘是一个聪明的做法,那这款WD Black2就是一个高难度的做法,它把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做到了一块2.5英尺硬盘相当,并且只占用一个标准的2.5英寸硬盘仓位,相比混合硬盘,这款产品似乎又小众化了,更像是一种概念型产品的展示,利民的做法,无奈售价太高,如果能在当前的价格上打6折,相信还是会吸引到很多用户的。
不管是希捷的混合硬盘还是西数的混搭硬盘定位都是极少数用户,但两者几乎没有冲突,但随着希捷逐渐的对2.5英尺混合硬盘的重视,很可能将WD Black2扼杀在摇篮之中。
总结:
回到起点,SSD能否满足我们未来的需求,还要看我们是如何用它的,从性能上,当前一款入门级SSD就能让我们体验到操作流畅感比HDD有巨大优势,也许是我们已经习惯HDD,从HDD到SSD的转变还能让我们窃喜很长一段时间,但当我们完全习惯了SSD之后,对它是否还有更高的要求?这要看未来SSD的发展趋势,而当务之急就是价格不够低。
价格是SSD普及的最大障碍,许多消费者都不愿意为SSD那点“性能”埋单,此等消费者不在少数,笔者也多次问及身边的人为何不买一块SSD,得到的答复大多都是“不需要那么高的性能”一类的答复,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测试数据,而忽略了在实际应用中的提升,这也是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应用体验不是测试软件可以证明的事情。
5影驰战将详细参数
SSD通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制作工艺在不断提升,主控的算法在不断优化,生产成本在不断的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如今400元就能买到120GB的SSD,700元就能买到240GB的SSD,而在性能与稳定性方面更不是不必担心。
郑兆远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