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垃圾回收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垃圾回收机制在为固态硬盘提升性能的同时,实质上也在伤害着固态硬盘的实际寿命。
根据垃圾回收机制,无论是闲置还是被动,都是在固态硬盘内部,进行额外的闪存颗粒擦除、写入,有过多的擦除和写入,就会带来过高的写入放大,过多的写入放大则会损害闪存颗粒的真实寿命。
过度频繁垃圾回收影响闪存颗粒寿命
简单的解释下回收机制,固态硬盘的读写机制是写入数据时是以一个页面 (通常是 4 KB) 为单元,但在擦除数据时却是以块(通常为128kb或是256kb)为单位,进行一次垃圾回收,闪存颗粒会经历“读取-擦除-修改-写入”等步骤。
举个例子,假如想要整理某个区块1上的A页上的4KB文件,实际上的整个过程就是读取区块1上所有的页面包括A/B/C/D等4个页面进入缓存中,然后将缓存中除了A页以外的文件重新写入,而A页文件进行垃圾回收。
虽然,本意上只是想修改A页上的4KB文件,但实际上带给闪存颗粒的工作量远远不止修改4KB这么简单,而是进行了超过512KB或是1MB大小的文件修改工作。
因而,过度频繁的进行垃圾回收机制,会极大的影响闪存颗粒的实际寿命,至于如何在垃圾回收机制和闪存寿命中进行平衡,这就需要固态硬盘厂商们在设计产品方案时进行科学的权衡了。
至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仅需要明白垃圾回收机制已经成为固态硬盘的基本配置,下次进行固态选购的时候,不要被“支持垃圾回收机制”这种宣传噱头所欺骗就可以了。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