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数四大难被普及的存储技巧
硬件优化技巧不比给自行车改装,不是加点机油就能提速的问题,事得其反的现象经常出现。而且本身很多东西都是人云亦云的,长时间下来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那些失败的典型,无论是用户自己开发的,还是厂商曾经普及推广过的,就算不是蹩脚石也难被重用。
计算机的常识技巧是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使用硬件,发挥出其最大的性能或者一些奇效。但偏偏有些技术规划背后存在着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做为存储产品的硬盘,虽然简简单单的就是被人们用作数据存放,但依然配合其他硬件有很多优化措施,这些方法被检验的时间长了,漏洞也出来了。
太能折腾 四大难被普及硬盘优化技巧
不成功的因素无非这么几点,你使用硬盘最根本的要素并不是让他多快,而是让他能有多稳,真正稳定的传输以及周边素质才是一款存储设备最该有的要素。但往往因为我们单方面的追求速度而忽视了数据安全,这也是导致很多非常优秀的优化方案最后无法进入用户群的主要原因,Raid 0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其实这篇文章笔者本意是单拿出Raid 0来讲,为何一个能翻倍提升硬盘效率的方法目前只流通在部分高端用户群中,甚至有很多玩家根本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好的方法肯定是先被发烧友们试水,深了浅了,好不好使,他们是最早一批知道答案的,没流通到咱们这,说明这玩意儿它还是不靠谱。
2接口别插错:其实你被忽悠了
SATA3.0接口配合固态硬盘迅速进入市场,6系主板已经将该接口彻底普及推广,它本身不具备什么争论性,但对于使用者来说,对于其还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解。
固态硬盘必须通过SATA3.0来实现自己的性能标准,没办法,太快了,所以SATA2已经不够用了。然后机械硬盘也跟风使用了SATA3.0接口,在直观上让你认为它也变快了,但其实不然,虽然现在的机械硬盘也普及了SATA3,但知不知道这根本就是一种
换汤不换药 SATA3也无力提升HDD性能
但是,通过两款硬盘的对比,我们几乎没有感受到SATA3.0给机械硬盘带来多少性能提升。下面是一块SATA3.0接口硬盘,分别在SATA2和SATA3接口做得对比测试,拷贝相同文件,两者性能几乎相同。
单碟1TB硬盘在SATA3.0端口下成绩
其实从PATA转型到SATA接口后,SATA1.0和SATA2.0并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SATA2.0加入了NCQ原生命令队列功能——该功能通过对读写指令顺序的优化来提升磁盘性能。从理论值分析,S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为1.5Gb/s,这样理论传输率就能达到150MB/S;而到了SATA2.0时代,这个理论值就翻倍到300MB/S。不过拿现在主流硬盘的实际速度来判断,刚刚达到SATA1.0的峰值,就更别提SATA3.0了。
但通过HD tune的的读取成绩测试也能够看到两者在稳定性上的差异。SATA3.0接口的传输稳定速率比较出色,在合理的差值内维持到测试结束;而在SATA2.0接口下,产品出现了较大的数值波动,多次掉速现象反映出了配置了SATA3.0接口的产品在混插的情况下稳定性堪忧且平均速率有10%的丢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ATA3.0就一无是处,面对SSD固态硬盘技术的不断提升,SATA3.0确实在未来会有一席之地,毕竟SSD硬盘作为未来的主要存储系统,会极大的提升我们系统运行速度,但是不是现在。所以就目前来说,SSD固态硬盘离我们尚远,而SATA3.0接口技术则显得有点哗众取宠。
3硬盘节能:叮叮咣咣,还没实效
“默认win 7装好后,电源管理中硬盘的节能模式是被打开的,一旦硬盘处于闲置大道时间就会休眠。如此反复,起起停停对硬盘是好还是不好。”
上面是笔者从论坛中提取的用户问题,对于硬盘节能这项技巧来讲,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它?当硬盘闲置时磁头自动卸载,使用时自动加载,硬盘后来出现间歇性的发出咯哒声。起初用户在win 7使用中听到硬盘有启停的声音,以为是电源功率不足导致的,还更换了电源。但后来逐渐发现是“硬盘节能”在作怪,这种看似优化的设计是否真的如它预想的一样呢?
牺牲性能换节能
在控制面板 电源高级选项中修改硬盘节能时间
最早的西数绿盘的节能技术肯定有读者朋友了解,也是行业中首先推出节能概念的产品,但后来C1门事件也映射出了节能技术依然存在很多弊端,有时候好的想法和技术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不便。
C1是磁头伸出周期计数,也就是load/unload cycle,可以在HDtune,everest或者CrystalDiskInfo都可以看到C1值。简单来说,Load/Unload技术有点像老式的点唱机,当盘片转速降低无法再产生空气薄膜的时候,就将磁臂以及磁头旋转一下,停靠到磁盘旁边的一个小斜坡上。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磁头与盘片的直接接触。总体来说,Load/Unload技术是有利的。
不过西数在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个叫做GreenPower Technology技术,主要应用在绿盘上面,包括IntelliPower 、IntelliPark 和 IntelliSeek三项技术。其原理就是在8秒没有读写操作后 ,自动让磁头回到停泊区。这样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只要8秒没有操作,磁头就缩回,有操作在重新加载,这样无疑增加了C1的数值。在官网也能查到load/unload cycle的最高值为60W次,而上图已经超过20W次,虽然不能肯定到60W次就会挂,但无疑给数据安全带来隐患。
在网友反应中,只要C1超过10w次,就可能会出现卡顿现象。像下图所示西数500GB绿盘遭遇C1门后,最低读取速度仅为1MB/S,大大制约了硬盘的性能,而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有卡住的现象。给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
西数的这个技术在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不少用户对硬盘的性能没有过高要求,低功耗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再有就是性价比高。但是通过损失硬盘来换取节能就不是很合适,毕竟数据对用户来说要高于一切。
小结:这个问题也同样发生在固态硬盘身上,所有我们推出过多期关于固态硬盘优化措施中提到了关闭硬盘节能,能够解决掉部分卡顿现象。
4智能响应:Z68时代留下的"谜团"
同样是为了改变磁盘性能,Intel随着Z68芯片组的问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智能响应技术。该功能集成于英特尔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10.5上,其工作原理是允许用户使用一块SSD固态硬盘作为单块硬盘或RAID阵列中的高速缓存部分,让系统获取接近SSD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并保留机械硬盘的大容量优势。
Z68芯片组的智能响应技术
从工作原理上分析,智能响应技术就是让存储磁盘分工协作,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如SSD拥有快速读取能力,就用了处理程序加载等等,而机械硬盘则主要负责存储数据,这样就可以提升性能。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在PCMark Vantage基准测试中,看出Intel智能响应技术确实提升了磁盘性能,而且提升幅度非常大。在游戏加载中也是如此,载入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从对比中发现,单块SSD如果安装系统,那么其性能远远超过组建智能响应技术。
孤岛危机2游戏载入时间对比
问题出现了:画蛇添足么?
前面我们说过,智能响应技术就是利用SSD作为机械硬盘的缓存来提升性能,其容量支持为20-64GB。如果拿一块40GB固态硬盘来做缓存,到不如直接用SSD来做Win7系统盘,这样既提升了系统性能,也避免了SSD作为缓存需要频繁写入操作,这样也会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另外,当Z68主板刚刚上市时,SSD在国内市场还比较紧张,普及困难。所以很多厂商都推出了小容量版本,例如16GB或者32GB,笔者认为当时英特尔没有想到SSD在这一年时间内的成长速度,所以智能响应难免有些尴尬。
小结:虽然最新的7系主板也延续了智能响应技术,但从操作难度和实际换回的角度出发,这项技术也很难得到多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固态硬盘的迅速普及,利用闪存来当机械硬盘缓存的意义也不大了。
5Raid 0:效率掩盖不住数据危险
最后我们来看看Raid 0,如果说它是一项并不靠谱的技术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反对,但目前普通用户仍然接触不到它其实已经说明其存在两大弊端:操作与稳定。
RAID英文全名“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中文称之为独立冗余磁盘阵列。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根据RAID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许多种。
专门为RAID阵列设计的应用箱
RAID 0又称为Stripe或Striping,它代表了所有RAID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RAID 0提高存储性能的原理是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上存取,这样,系统有数据请求就可以被多个磁盘并行的执行,每个磁盘执行属于它自己的那部分数据请求。这种数据上的并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总线的带宽,显著提高磁盘整体存取性能。
最常见的Raid0故障
它会不会是又一项牺牲稳定性换取性能的提优做法呢,当争论声中说Raid0存在很多的隐患时,笔者也从个人角度来分下一下其存在的弊端。
单一硬盘工作我们考虑到的问题就是耗损,但如果两个硬盘同时处理读写操作,明显可以减少故障时间和增加寿命。单一硬盘从开机后就不停工作,内部导体组件的发热情况必然实在考虑范围内,这也是为何现在固态硬盘存在优势原因之一。然后读写损耗本身就比空转更高,那么Raid0的读写方面相比单一硬盘就有了优势。
但同时Raid 0的寻到和磁头定位也是两个硬盘同时要做的,那么必然对于数据稳定性存在翻倍的影响,如果独立硬盘要在2秒完成的工作,Raid0可能只需要1.3秒或者更低,因为从它的原理上计算了2次,读写率要比单一硬盘更复杂一些,从中出现的稳定性故障也更高,遇到出错现象是其最大的弊端,无法为数据安全做保障。同时是一种拿稳定性换去性能的方案。
理论上讲,组建RAID 0阵列系统的时候硬盘数量越多,传输速度提升就越大。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受限于系统IO总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出现衰减。因此两个磁盘的RAID 0最能明显感受到效能的提升。虽然也有很多人目前在尝试Raid0+1的做法,具体的得失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说明
小结:当我们组建RAID阵列系统的时候,并不一定需要两块以上容量相等的硬盘,可以采用容量一大一小的两块硬盘组建RAID阵列系统。当硬盘容量不一样时,会按照容量最小的硬盘来计算,并且速度上也会以最小硬盘为标准。但强烈建议预留备份硬盘, 同时追求稳定性用户并不适合这种做法。
6总结:性能易攀涨,稳定如“包浆”
如果有喜好配饰的朋友一定知道一种术语叫做:包浆。就是将一种原材料无论是木头还是果实或者玉器,常年通过灰尘、汗水人工用手把玩儿逐渐形成的一种表面皮壳,色泽更润,显露出温存的旧气,不得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
存储产品一直在追求着性能方面的突破,我们上面提到的四点技巧技术都是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来实现更好的应用,但往往是牺牲稳定性还换去性能的做法。急于求成,技术的稳定性并没有随着性能的提高而提升,反而将后者放在了首位,安全性事得其反。
性能和稳定随着发展渐渐错位了
“包浆”别过火
存储产品不比其他硬件,最过分来说,主板烧了大不了换一个,数据没了可真是没地方换了。无论你要做任何的测试或者优化动作,你必须要考虑到磁盘数据的安全性,所以无论Raid0还是智能响应,如果你有一块备份盘在手,其实也都不是问题了。
包浆过火容易伤害玩物本身的颜色甚至造成开裂,硬盘也一样,对于更多用户来讲,踏踏实实将产品放进机箱里直接使用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硬件知识,没有专业的方法指导,一切操作都有可能造成数据安全,因为现在使用备份措施的用户实在是太少了。不为难的说,笔者自己也没有备份盘,那我就不折腾好了。
别太折腾
很多人问到如何设置智能响应,如何正确搭建Raid 0和Raid0+1,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会陆续推出相应的文章,但前提都是希望读者朋友遵守存储产品的最基本原则:稳定第一,效率第二,技术文章可以提供更多的方法,甚至今天文章中没有提到的,但文章同样也没有办法为您负担数据的责任。
DIY的乐趣在于深究探索,前辈们的经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无论今天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和技术你是否关注过,都希望能够为您提个醒,技术靠谱不靠谱还得看操作者。
7产品参数对比
存储产品不比其他硬件,最过分来说,主板烧了大不了换一个,数据没了可真是没地方换了。无论你要做任何的测试或者优化动作,你必须要考虑到磁盘数据的安全性,所以无论Raid0还是智能响应,如果你有一块备份盘在手,其实也都不是问题了。
孙玉亮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