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储容量/速度 迸发激情原动力
存储产品具有魔力,它能让一台机器具备神奇的性能。如果你纠结iPad1平板电脑只有256MB内存,运行数量较多的网页后机器开始卡顿,那么最新的iPad4的内存达到1GB,再多的网页它也能应付自如。如果你觉得老电脑里的机械硬盘速度慢,当你用上性能强劲的SSD之后,电脑如同浴火重生。
这就是存储行业,它与存储行业与广大网友息息相关,我们使用的电脑里有内存、硬盘、外部存储的移动硬盘等等。因此存储产品格外引人注意,它们涉及的技术更新换代较之其他产品要快。2012年即将过去,存储行业有什么亮点呢?
速度与激情 盘点2012年存储十大技术
一、SSD固态硬盘行业
去年SATA2.0接口还能在SSD苟延残喘,今年SATA3.0 SSD全面普及,并且出现了新的变化。采用新主控和新工艺闪存的三代SSD,不但拥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并且随机读写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千兆/每秒级别的PCI-E SSD开始应用在家用领域,当然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万元级别。
二、HDD机械硬盘行业
硬盘行业的亮点在于性能和容量,4TB硬盘开始涌现。同时台式机硬盘当中出现新面孔,它就是东芝硬盘,其性能相当接近希捷新酷鱼硬盘,并且它的价格相当诱人。
三、内存行业
内存行业的亮点在于容量和频率,去年还是主流的DDR3-1333内存,如今它们沦落到淘汰的地步,30nm工艺的DDR3-1600内存取代它们成为主流,并且单条8GB内存大有成为中流砥柱的趋势。
四、移动存储行业
移动硬盘则和笔记本硬盘的发展同步,7毫米笔记本硬盘成为主流。新的单碟500GB盘片技术让移动硬盘的性能更强,厚度更薄。9毫米超轻薄500GB移动硬盘暂露头角,它的读写速度轻易突破百兆/每秒。
在移动领域,同样诞生了千兆/每秒速度的移动存储产品,它是雷电接口设备,它的配套数据线售价高达399元。这个价格足够买一个USB3.0的640GB移动硬盘。
在存储行业,容量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也许我们会感叹一台手机都有2GB内存,和我们家的电脑差不多,这会迸发我们的激情去换一台新手机;存储的速度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当我们看到SSD飙到2700MB/秒的速度,它更会让我们有激情升级。
硬盘的容量和速度是迸发激情,让我们去升级的原动力。本次存储行业的十大技术的盘点即将开始,我们将领略存储行业的容量和速度有什么样的进步。
2真的还是假的?80后研制最快SSD
一块切糕数百元,和切糕大小差不多的硬盘却要3万元!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硬盘得这么贵。最近国内报道两位80后创业者研制出世界最快硬盘,高达1500MB/秒的读写速度、每秒I/0读写次数多达31万次。这样的速度是怎样的概念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台式机电脑的机械硬盘读写速度100-200MB/秒、每秒的I/0读写次数无法逾越1000次。
什么样的硬盘能有这么快的速度呢?它又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惊人性能。
切糕是古代军粮,硬盘则是现代高科技产物,价格有天壤之别理所当然。我们从照片中能看到,两位80后创业者研制的硬盘和大家见到的传统硬盘不一样,这些外观怪异的硬盘叫固态硬盘。即便如此,网友们对它们还是感到相当陌生,原来它和我们见到的家用固态硬盘还不一样。
两位80后创业者发明的固态硬盘,全名叫PCI-E原生固态硬盘,和我们平常见的固态硬盘外观不一样,它的外形和显卡颇为相像,但是两种类型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是相通的。
普通家用SSD(左)和PCI-E SSD(右)
那么1500MB/秒的读写速度就能称之为世界最快?当然不是,笔者测试的两块PCI-E桥接SSD,最大读写速度就超过2700MB/秒。
笔者经过多方网络资料查询得知,原来两位80后创业者研制的SSD分成四个系列产品,除了为客户定制的产品,还分成Q300/500/700系列,其中Q300的性能比较低,Q500注重可靠性,Q700是旗舰型产品,它的最大读写速度高达12GB/秒。如果以PCI-E SSD为限定范围,Q700不是世界最快也是最快之一的硬盘。
结论:这个速度暂且不论是否真的世界最快,这两位80后的创业精神值得肯定。我们换位思考,这个年纪能否达到他们的水平。
制造SSD并不难,懂得电路知识的网友都可以自行焊接组装简单的家用SSD。SSD的躯体可以组装,但是要赋予SSD的灵魂--固件的编写,这个难度远远大于去组装SSD。
我们从深远的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主控和闪存芯片显然不是两位年轻人可以解决的。至于里面的个中门道,限于本文篇幅,请网友们点击《比切糕还贵 揭秘80后研制世界最快硬盘》的最后一页了解。
3闪存升级工艺 19nm未能一统江湖
二代SSD的末代王者OCZ Vertex4采用自产Indilinx Everest 2 主控制器,高超的IOPS值一下子甩开所有竞争对手。如果你是SSD厂家,看到OCZ Vertex4,你的第一直觉:“额,落伍了,我们要开发新产品超过它!”。没错,正是OCZ Vertex4 SSD拉开了三代SSD的竞争序幕。
闪存工艺怎么越用越落后?
19nm东芝闪存、21nm三星闪存、25nm美光(OCZ)闪存
三代SSD首款产品出自浦科特M5P,它采用最新一代的Marvell 88SS9187主控和最先进的19nm东芝闪存芯片。单看如此豪华的硬件规格,就足以让人期待它的性能。
9月24日,三星首次采用“高低搭配”划分产品线,同时发布了“普及版840系列”和“旗舰版840PRO系列”。其中“旗舰版840PRO系列”毫不费力拿下了三代SSD的性能宝座。有意思的是,三星采用21nm的闪存,而不是19nm。
11月28日,OCZ发布了它的最新一代产品:Vector SSD。OCZ Vector SSD采用自产Indilinx Barefoot 3主控,它的随机读写IOPS值较之上代产品有五位数的提升,并且提高了读写速度。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它用的是25nm闪存,达到了三代SSD的高标准性能。
我们仔细四款三代SSD的发布时间,最先发布的浦科特M5P采用19nm,第二发布的三星840系列采用21nm,最后发布的OCZ Vector SSD采用25nm。闪存的制造工艺怎么越用越回去了呢?
回光返照因为这个原因?
闪存的制造工艺越先进,对主控的匹配、固件开发要求越严谨,发挥新闪存性能的难度越大。浦科特站在高起点,根据主控选择闪存,初期未必能大放异彩;三星采用最利于性能发挥的折中方案,选择稍逊的制造工艺,或者说,三星是根据闪存选主控;OCZ则是采用性能明显高处一筹的新主控,以及成熟的25nm闪存,它采用最保险的主控和闪存搭配方案。
闪存的性能排名:浦科特19nm东芝闪存>三星21nm MLC闪存>三星21nm TLC闪存>OCZ 美光25nm闪存。
点评:SSD的性能取决于主控、闪存、固件,三星以居中的主控性能和闪存工艺、优秀的固件开发能力制造出综合性能最强的840PRO SSD。而拥有最先进闪存的浦科特M5P、最先进主控的OCZ Vector在后期更有挖掘的潜力。
19nm闪存拥有一副好身板,还得打“鸡血”(指固件更新),我们再看看25nm闪存,不得不感叹“老鹰真的有时候比鸡飞得还低”。
4高值IOPS时代 三代SSD主控盘点
年终岁末,OCZ Vector SSD给三代SSD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它的出现让人们彻底忘记了闪存工艺所带来的提升性能提升,原来主控如此重要。三代SSD的十分重要特征就是IOPS高值,新款SSD不上9万 IOPS值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刚出道的19nm闪存的M5P SSD跑出9万余IOPS值,随后21nm闪存的840PRO达到惊人的10万 IOPS值,这些还不算惊喜,25nm闪存的OCZ Vector SSD让人跌破眼镜。真是造物弄人,玩什么闪存,不如好好弄主控!
下面我们盘点三代SSD中的三大主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主控性能如何提升,方法有三:1、在原有架构上,优化架构;2、提升核心数量;3、抛弃原有架构,采用全新、性能具有质的飞跃的架构。我们来分析三代SSD的主控采用什么办法。
1、Indilinx阵营:OCZ Vector SSD
特点:采用全新CPU级别架构
OCZ Vector SSD采用自主研发生产的IDX500M00-BC主控芯片,它采用RISC处理器架构,双核心设计。它是唯一具备CPU运算级别的主控,通过了长时间的耐久折磨测试循环。独立一核心完全处理闪存的控制与写入管理等演算法。这款主控芯片属于SATA3.0 6Gbps速率的SSD固态硬盘控制芯片。
2、Marvell阵营:浦科特M5P SSD
特点:原有架构上优化
浦科特M5P SSD的主控/闪存芯片(点击放大)
浦科特M5P SSD采用服务器级别的Marvell 88SS9187-BLD2控制芯片,它基于ARM架构的双核处理器,专门为适配19nm闪存而设计,支持最大1GB DDR3缓存,并且还支持多种笔记本电脑节能模式。
3、三星阵营:840系/840PRO SSD
特点:核心数量多,提高频率
三星840全系列SSD采用自主研发生产的S4LN021X01-8030 MDX主控芯片,属于ARM架构的Cortex-R4系列三核处理器,具备更强悍的多任务、多路数据读写传输能力。主要提高在算法设计和CPU的频率,和830系的220MHz MCX三核主控相比,840全系列 MDX主控的频率提高到300MHz。
点评:主控对于三代SSD的性能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OCZ Vector SSD就能看出,只要主控优秀,即使配备25nm老制程闪存,也可发挥出惊艳的三代SSD性能。
我们讨论三代SSD的性能孰优孰劣,谁也不敢轻易盖棺定论,因为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哪款三代SSD突然更新固件,它的性能飙升而颠覆排名。就单一的主控性能排名:OCZ Barefoot3>Marvell 88SS9187>三星 S4LN021X01-8030。
5千兆/每秒 PCI-E SSD能否成主流
SSD的最大优点就是速度快,如果你觉得家用SSD不够快,可以尝试购买万元级别的PCI-E SSD来过一把瘾,它的读写速度达到千兆/每秒级别。我们前面提到的80后研制最快SSD就属于此类。不同的是,他们研制的高价SSD面向企业级,而我们本篇介绍的SSD面向普通消费者。
下面的两款SSD是我们近期的评测产品,它们的本质是一块存储卡+8个mSATA SSD组成的超级磁盘阵列,它们的最大读写速度超过2000MB/秒。
普通家用SSD为啥慢?
普通家用SSD的速度之所以慢,是因为其闪存通道数最多只有8条;而PCI-E原生SSD一般配备32条通道,它的性能是普通家用SSD的3-4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SATA接口最多支持600MB/秒的速度,而PCI-E 2.0 8X就可以支持8GB/秒的速度,PCI-E 3.0 16X可以支持高达16GB/秒的速度,它们轻易突破SATA3.0的速度限制。
PCI-E SSD形似显卡,高昂的价格让大多消费者心生退意,而且它还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这么神秘的东西一般用在服务器,那得多难操作啊,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笔者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到了实战阶段,它比显卡安装使用要简单得多,甚至不用装任何驱动。原来是我们想复杂了,PCI-E SSD本身是一个存储卡,它和我们见到的家用SSD的工作原理有类似的一面,不同的家用SSD采用的多片闪存,而PCI-E SSD采用的是多片闪存或者多块mSATA SSD。
小结:PCI-E SSD将读写速度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操作简单。高昂的价格是阻止PCI-E SSD普及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家用领域的产品,它更像有钱人的玩具,短期内难成主流。
其实还有一种玩法,资金充裕的消费者可以买8块128GB或者256GB顶级家用SSD、8个SATA接口的PCI-E SSD阵列存储卡,总价和单块PCI-E SSD差不多,它的读写速度超过3500MB/秒不成问题。
6刷新最大容量 4TB机械硬盘上市
SSD固态硬盘和HDD硬盘的生存是一个热门问题,至少在部分网友心中,机械硬盘是死定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SSD追求高性能,兼顾一定容量;机械硬盘追求大容量,兼顾一定性能。或者说,SSD和机械硬盘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相对于SSD的强势,机械硬盘可就真的要在容量下功夫了,这不,巨无霸4TB硬盘来了!
在上一代5碟装/7200转 3TB硬盘的王者对决中,巅峰状态的日立7K3000 3TB 和希捷酷鱼3TB XT硬盘的性能不相伯仲,难分高下。时隔一年,新一代5碟装4TB硬盘诞生,它的单碟容量更大,读写速度更快!
1、容量:4TB硬盘需要5张碟片达成
希捷和日立均有5碟装硬盘的传统,它用于每一代硬盘的最高端型号,同时也意味着这一代硬盘的容量到此为止。诸如希捷的7200.12时代的酷鱼3TB XT、日立的前代7K3000。
单碟1TB碟片可以做到最大3TB硬盘,为何不能使用5张单碟1TB碟片做成5TB硬盘?原因是5TB硬盘无法在单碟1TB碟片,以高速7200转,磁头无法准确提取如此高密度的数据。(这也是为何希捷1万5000转服务器硬盘的单碟容量仅为300GB)
2、性能:单碟800GB技术提速至少30%
单碟800GB技术的存储密度达到了446Gb每平方英寸,它的性能对比上一代单碟600GB技术有30%以上的性能提升。其中希捷4TB XT硬盘的性能是可以媲美单碟1TB技术。
3、容量价格比:不如3TB硬盘
硬盘容量 |
当前售价 |
每GB价格 | |
1TB台式机硬盘 |
455元 |
0.45元/GB | |
2TB台式机硬盘 |
605元 |
0.3元/GB | |
3TB台式机硬盘 |
899元 |
0.29元/GB | |
4TB台式机硬盘 |
1280元 |
0.32元/GB |
截止12月11日,单碟1TB硬盘均价455元,真双碟2TB硬盘均价605元,希捷新酷鱼3TB硬盘报价899元。其中2TB和3TB硬盘的容价比突出。
4TB硬盘由于采用更多的磁头,成本更高,因此它的容量价格比不如2TB和3TB硬盘,但是仍高于1TB硬盘。
4、功耗不惹小
两款4TB硬盘的功耗在17-21瓦之间,相对于3TB硬盘的10瓦左右功耗,4TB硬盘的功耗真是不小。
点评:4TB硬盘是否有实际意义,看看希捷/日立怎么做就知道,它们把4TB硬盘主要应用在移动硬盘和企业级领域。
也许硬盘厂家制造4TB硬盘是为了抢占技术制造点,处于应用底层的一般消费者很难用得上。3TB硬盘便宜又好用,显然它更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性价比和容价比需求。
当我们拿起苹果平板、手机的时候,是否注意iCloub的图标,这个就是云存储。随着十兆、二十兆网络宽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将数据资料上传到云存储终端寄存。个人用户已不满足区区几GB的云存储空间,这对企业用户提出更高的容量需求。SSD因为容量小指望不上,企业级大容量硬盘同样价格不菲!企业用户迫切需要一款能够在云端存储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最经济的机械硬盘。
为此,希捷专门针对企业级用户研发设计了首款云存储专用硬盘。
希捷云存储3TB硬盘属于Constellation® CS系列,它是希捷企业级硬盘中最年轻的成员。它拥有高达3TB的数据存储容量,可为云数据中心提供可扩展的经济实用性,满足它们24*7的低工作量复制环境的需求。
希捷云存储3TB硬盘基于成熟的ST3000DM001硬盘,升级企业级主控/马达控制芯片,提供企业级可靠性能和优异的性能。它选用高标准盘片,具备高达140万小时 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
它是使用功耗最低的3.5英寸企业级硬盘,节省了大量功耗和冷却成本。这款新产品采用业界最高存储密度的盘片技术(625Gb/英寸2),仅用3张碟片即可达到3TB存储容量,采用7200RPM伺服马达,绝不牺牲性能。
希捷云存储3TB硬盘的型号为ST3000NC000,其中SED代表希捷的第三代加密技术。它使用希捷快速安全擦除技术使得云存储管理更加简单,可以安全、快速、低价和简单地报废和重新利用硬盘。
点评:云存储对于广大网友来说是一个虚无的概念,甚至您可能会认为云存储不实用。不过这块硬盘倒是可以应用在NAS网络存储器,它的特性是以企业级为标准,让消费者用的放心。
既然它是以声名显赫的希捷新酷鱼3TB硬盘作为基础,那么它的性能一脉相承,不会让广大网友们失望。
8200MB/秒速度 东芝3TB硬盘上市
3TB硬盘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大容量机械硬盘,其零售价格在900元左右。进入单碟1TB技术时代,市场上能购买的的机械硬盘长期以希捷、西数为主。
进入下半年,中关村卖场的硬盘柜台出现新面孔,它就是东芝家用3.5英寸3TB硬盘。它采用单碟1TB技术和7200转马达,其性能十分接近希捷新酷鱼3TB硬盘。
东芝硬盘的来龙去脉:
西数收购日立硬盘业务后,将强势的日立2.5英寸笔记本硬盘、3.5英寸企业级硬盘业务保留下来。恰恰西数的3.5英寸家用硬盘产品线是主营业务,西数将多余的日立3.5英寸家用硬盘业务和东芝部分的2.5英寸硬盘业务交换,从此东芝获得了日立3.5英寸家用硬盘业务。
网友们此前担心硬盘市场日后将给西数和希捷垄断,现在这种疑虑可以打消。我们将有第三个品牌可以选择,我们迎来采用单碟1TB技术的东芝1TB-3TB全系列硬盘。
注:“东芝家用硬盘”后面简称“东芝硬盘”。
ZOL在这里为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几个话题进行探讨分析。
1、东芝硬盘的性能、容量和来源
东芝3TB硬盘的标签特写
性能:东芝硬盘继承日立3.5英寸家用硬盘业务,它的硬盘性能介于西数和希捷之间,最大读写速度在200MB/秒。
容量:东芝吸纳日立单碟1TB技术的精华,目前涵盖1TB-3TB的主流容量。
来源:笔者在东芝硬盘的标签上看到有日立环球存储(中国)制造的英文注写。
2、至关重要的东芝硬盘价格
东芝3TB硬盘的显示信息(日立代工生产)
东芝获得了日立3.5英寸家用硬盘生产线,日立为其代工生产无可厚非。不过这款硬盘仅在标签上做了处理,厂家并没有对固件刷新东芝的标识和LOGO,这难免让消费者心生疑虑。
东芝充分利用它原有的移动硬盘销售渠道,在部分一线、二线城市铺货上柜。在价格上它的优势十分明显,以本次介绍的东芝3TB硬盘为例,其零售价格仅860元,是所有3TB硬盘中价格最便宜,也是性价比最高。
3、东芝硬盘的售后服务
东芝2TB硬盘为2年质保,这需要从两面进行分析。对于厂家来说,2年质保无疑是轻装上阵,有效减轻资金压力,避免出现西数硬盘的假货泛滥。对于消费者来说,少了一年的质保时间,少一重保障。
硬盘质保从5年--3年--2年,以后甚至可能一年。
点评:东芝3TB硬盘实际取代原来日立硬盘的位置,它继承日立硬盘价格便宜的特点,加上它的性能不俗,仍能吸引不少消费者购买。
91600MHz成主流 8GB内存潜力无穷
30nm内存来势汹涌,基于新工艺的一线和二线品牌4GB DDR3-1600普条悉数登场,涵盖2GB、4GB、8GB三个版本,其中数新版4GB DDR3-1600普条为重头戏,成为各大内存厂商争夺市场的焦点,不但价格便宜,并且超频的幅度令人叹为观止。
30nm工艺技术另一方面提高了单颗内存芯片的容量,它应用于单条8GB内存的512MB颗粒芯片。当然它的芯片面积或者厚度大于4GB内存的256MB颗粒芯片,而且它的超频能力远远不如4GB内存。下面我们来分析30nm 4GB/8GB DDR3内存的特点:
1、4GB内存的起始频率更高 超频潜力巨大
120元售价的宇瞻4GB DDR3-1600内存超频2133MHz
新版DDR3-1600普条和老版DDR3-1333内存相比,电压维持1.5V不变,默认频率提高一个档次,内存带宽速度显著提升。
同时新内存的芯片采用更先进的30nm制造工艺,超前潜力巨大,大家几乎可以忘记超频内存。同时新内存的发热更小、功耗更低。
2、8GB DDR3 1600内存渐成主流
去年12月份单条8GB DDR3-1333内存首次面世,但是高高在上的千元价格注定只可远看而不可亵玩焉。第一代单条8GB DDR3-1333内存有这样一些特点:1、价格高昂,无助于普及;2、它采用第一代30nm大颗粒芯片,超频潜力有限。
今年上半年,8GB DDR3 1333内存卖价还在360元;到了下半年,单条8BB DDR3-1333升级到1600MHz,价格跌至220-230元,超频潜力有所加强。
单条8GB DDR3内存经过降价,它的性价比慢慢显现出来,后期潜力无穷。它适合应用在基于Win7 64位系统的高端台式机电脑,比如i5+Z77平台标准配备4根内存插槽,插入单条8GB内存,最大支持32GB内存;或者i7+X79平台最大支持64GB内存。它满足所有软件和游戏的内存容量需求已绰绰有余。
点评:小小的30nm颗粒芯片焕发奇幻魔力,它既可以让内存运行在更大频率,也可以让内存的最大容量翻倍。
DDR3-1333内存大势已去,内存升级换代的时机来临。内存厂家不再愿意生产成本高昂的老内存。单条8GB内存的优势:它比购买两条4GB内存便宜至少20元,还能节省一个内存插槽。
10首破百兆/每秒 9mm移动硬盘崛起
自首款7毫米笔记本硬盘诞生开始,移动硬盘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变得异常轻薄,它甚至比苹果iPhone4S手机还要薄0.3毫米,您或许会以为它是应用于超级本的SSD,瘦身之后的移动硬盘拥有无与伦比的便携性、超大的存储空间。
★首破百兆/每秒 9mm移动硬盘崛起
2009年,全球首款7毫米希捷“Momentus Thin”系列笔记本硬盘诞生,移动硬盘首次应用7毫米 单碟160GB笔记本硬盘作为盘芯。它的厚度定制为9毫米,成为世界上最薄的移动硬盘厚度。
9毫米移动硬盘经历160GB-250GB-320GB-500GB 四个单碟技术阶段,让9毫米移动硬盘飞跃的是最新的单碟500GB盘片技术。它首次让9毫米移动硬盘突破“百兆/每秒”级别的主流性能,摆脱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印象。
随着超级本和苹果Mac book的兴起,9毫米超薄移动硬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它代表着今后移动硬盘的发展方向。超级本和苹果Mac book普遍配备容量较小的SSD固态硬盘,需要接驳移动硬盘扩大存储空间,9毫米超薄移动硬盘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得到推广。
点评:500GB超薄移动硬盘和三星Note2手机一般大小,比苹果iPhone4S的厚度要薄,拥有百兆/每秒的读写速度。我们需要花费比普通500GB移动硬盘贵200-300元的代价,换取它的便携性。
11数据线399元 雷电设备高价上市
“这一年,这一天,你买了个雷电接口的移动硬盘。然后你就发现除了自己家里的电脑以外,基本上都没有雷电接口。于是你还要带个转USB3.0。每天把雷电转成USB3.0用。”--网友“明日又七年”点评雷电接口语录。
雷电接口是什么?它是一项超高速接口技术,主要用于连接PC和其他设备,同时支持PCI-E和DisplayPort两大业界标准协议。两条通道可同时传输这两种协议的数据,早期雷电接口的每条通道都提供双向10Gbps带宽。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能想象到的储存设备、显示器、外置显卡甚至是组建局域网都可以通过雷电接口连接。更为奇妙的是雷电接口支持星形拓扑链接,一个接口支持最多6个包括显示器,储存器等多种设备。
然而高价高性能的雷电接口不好伺候,它的兼容性不佳,和USB接口不兼容!难保它和eSATA一个命运,说不定到时能出一个“USB转雷电”接口。
雷电接口弄到这步天地,它的价格雷倒我们众网友,一根雷电数据线要399元,而且这个高科技的数据线还不给山寨,因为雷电数据线的两端是带主控芯片和集成电路,山寨50元的雷电数据线最多凑合让你看看显示画面,传输数据连门都没有。
突然天上传来一阵声音:“我还不如弄个1300Mbps的无线Wifil快活。”好歹最先进的Wifi也能有162MB/s的速度,对付家里的机械硬盘足够了。再怎么不济,我们拿根USB数据线即可纵横于各台电脑之间。
点评:网友的智慧无穷,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花高成本购买成套“雷电”接口设备,结果却发现除了自己的电脑,别人的电脑不能用。
英特尔打算取代USB3.0还是另辟蹊径,我们不得而知。在移动互联的今天,价格不菲且不易携带的雷电数据线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我们还不如在买一个超薄500GB移动硬盘,再花20元钱买两根USB3.0数据线分别放在办公室和家中,多轻便。
12悬而未决 SSD/硬盘/内存走向何方
存储行业的新品大部分集中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上半年的新品寥寥可数。随着移动互联产业的扩张,Diy市场逐渐萎缩。本文中所涉及的大部分产品与Diy相关,它们难免受到影响。
注:Diy市场虽然在萎缩,但其市场总量还是相当大。
目前传统的内存/硬盘有一定的衰退迹象,造成厂家投入研发的经费减少,新品更新周期延长。SSD属于新生事物,厂家尚有热情积极投入,因此新品迭出。移动存储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甚至移动硬盘的销售势头比台式机硬盘好,因此移动硬盘呈现百花齐放。
2013年存储领域的发展方向:
1、SSD新品值得期待:
美光M4 SSD换身马甲卖了2年多,小7难道要不期而遇
三代SSD的发展并未终结,好戏还在后头。基于SandForce新一代主控的美光、金士顿、威刚SSD尚未发布。
网友们普遍关心120-128GB SSD的价格,实际上电脑城卖场已有不下5款零售价格在400-450元区间的120GB SSD。目前性能较好的一线SSD支撑高价,二线SSD采取降价换市场的做法求生存。短期内笔者看不到一线SSD厂商降价的迹象。
2、机械硬盘明年有变动
希捷将在2012年第一季度展示3.5英寸混合硬盘,西数/东芝加入混合硬盘行列。机械硬盘巨头们对SSD并不热情,它们不热情是有理由的。因为企业级市场对大容量硬盘需求很大,Diy领域的萎缩驱使它们将重点转移到企业级硬盘领域。
3、内存除了价格还是价格
内存的新品基本定调,DDR3-1600将成为新一代内存的标准频率,内存留给我们的悬念也许就是价格,我们更期待单条8GB内存价格降低到一个合理水平。
有网友提到内存的标准频率是否会提高到1866MHz,如果按照历史经验,DDR2的末代王朝时期出现DDR2 1066,现在和它对应的正是DDR3 1866。笔者认为普条无望,但是超频内存还是有机会从现在的DDR3 1600提高到DDR3 1866。
4、2013款移动硬盘
500GB移动硬盘朝着轻薄化发展,同时双碟1TB移动硬盘逐渐成为主流,替代上一代的双碟500GB移动硬盘。由于移动硬盘的利润较高、需求强劲,硬盘厂家乐于投入研发,我们将看到携带更轻便、外观更好看的2013款移动硬盘。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