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容量SSD决战主板智能响应
我们在前天的文章中提到了在低价格面前大容量固态硬盘的可选性有多少,文章中对于用户目前的需求和产品的推广力度结合到一起做出了鲜明的分析,那么今天我们在来做一次反面的论证,当大容量优势不断的今天,小容量固态硬盘又该如何面对即将结束的命运呢?
任何产品的优略势我们都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当前的用户的需求而言,大容量是存储设备的发展基本路线,可从价格和部分用户的需求来看,小容量产品依然有它的可行路线,用最低的价格换回更高的回报也是它们要去走的路线。我们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目前市场中最小的32GB固态硬盘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200元的固态硬盘能干嘛?
我们在行情导购中不时会提供一些小容量固态硬盘的价格,很多网友都会说这些小容量ssd还有什么价值存在,在可使用的范围内,32GB甚至更小的产品还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这些产品的价格也十分的低廉,在很多网商中,这类处于固态硬盘最低端容量的产品价格仅为200元左右甚至更低,相信在最近才开始关注固态硬盘的朋友一定会对这类产品有很多不解的地方,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也就是关于这类固态硬盘他们目前唯一的用途——Intel智能响应。
Intel智能响应
智能响应是很多人曾经听到过的一个名词,听说归听说,很多读者朋友依然不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方法?它和小容量固态硬盘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的内容就会将这两个问题融合到一起,来让大家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智能响应究竟能干啥。
2偶遇?过时的技术和过时产品的结合
小容量固态硬盘其实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市场中还能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厂商最初进入国内市场时,不得不通过推广小容量SSD来得到消费者的目光,受到价格的胁迫,看起来价格便宜一些的小容量SSD顺水推舟的成为了用户第一批基础到的产品。
最早一批甚至有8GB和16GB的固态硬盘,当然他们的理由并不是让大家当做系统盘来使用,而是直接作为系统的大缓存,可能现在直接提大缓存一些读者朋友还并不了解,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文章的核心思路,为机械硬盘提供更大缓存来实现存储设备的性能提优。
什么是大缓存
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形容,机械硬盘很多地方都深陷于寻道等密集操作上,当然不可能一直通过提高转速来实现性能,那么利用闪存的工作方式,先让数据通过缓存,接而在放入机械硬盘内,让用户感受到缓存的速度却又不耽误使用机械硬盘的容量,两全其美的做法就这么成立了。
缓存概念的提出为机械硬盘当机立断的解决了问题
智能响应的出现
当缓存加速的做法越来越成熟之后,主板厂商也开始关注这一系列的问题,Intel也终于在6系主板即将技术的时候,首先在Z68平台上开始推广智能响应,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利用缓存来提供给机械硬盘更高的性能。
由此一来,由闪存介质制作的小容量固态硬盘一时之间进入了消费者的目光中,于此同时直接搭配缓存出现的混合硬盘也成为了智能响应之后一系列的衍化产品。
可以说,当机械硬盘僵持了多年之后,为其打破瓶颈竟然不是转速,而是增添一块固态硬盘来为其铺台阶。
3简析智能响应以及操作设置
Intel智能响应技术是通过固态硬盘搭配机械硬盘来实现的缓存加速效果,这个角度和混合硬盘的原理是相同的。我们在文章进入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英特尔智能响应相关的信息。
Intel的智能加速技术其实就是通过使用SSD作为缓存硬盘,因为SSD拥有更高的读写速度,可以大大提升传统硬盘寻道时间慢、读写慢的劣势,从而改善系统的运行速度。智能响应技术就有点像希捷的混合硬盘硬盘技术,不过智能响应技术可以使用固态硬盘和传统机械硬盘的组合,这样组建起来就更方便。
Z68芯片组的智能响应技术
由于SSD在该技术中仅作为缓存盘,因此所有数据仍然在HDD当中存放,不会造成丢失。同时该技术也能够支持SSD的灵活应用,用户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置SSD的容量大小。而OEM也可以通过配置来将固态硬盘剩余的存储空间作为独立卷来存放增值方案。
可以说,英特尔的智能响应技术是在硬盘存储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的硬盘和今天新一代固态硬盘的优势,相互进行结合从而获得一个低成本、高性能的存储解决方案。
实际操作搭建智能响应
为了体现智能响应的实际效果以及详细操作,笔者也准备出一块3.5寸机械硬盘(1TB)和一块闪迪32GB缓存盘从安装系统开始操作,逐步介绍Intel智能响应的搭建方法。
在系统安装时,我们依然将系统安装在机械硬盘中,我们所有的操作都不需要照顾缓存盘,正常安装即可。下面的操作就是更改主板的BIOS选项,BIOS选项的更改建议在系统安装前操作。
更改SATA模式选择至RAID模式之后,我们在BIOS中继续调解打开Intel快速启动选项,如果不打开,我们在系统,快速启动无法识别到你的缓存盘,我们在下文中也会有图示说明。
BIOS设置完毕后,我们进入系统可以设置智能响应的其他操作了。关于缓存搭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把缓存起到的效果表现出来,让我们更为直观的认识到优化。
4软件方:智能响应系统设置介绍
在此提示,英特尔智能响应只能够针对主板为Z68系列以上的产品,目前的7系主板也均有该功能。
我们在进入系统后,进入英特尔快速存储技术程序中进行信息查询以及开启加速。
未在BIOS中开启快速启动项
打开软件后,如果在状态页面中找不到“开启加速”的按钮,说明主板中并没有打开快速启动项,回到前页中的BIOS页面中开启即可。
确定BIOS设定正确之后,我们在启动见面中点击加速。
点击加速后,程序会弹出相关的设置项来让我们选择,下方就是启动加速设置页面,用户一定要详细查看每一个选项。
弹出的菜单中可以设置缓存的大小。软件会自动读取固态硬盘的容量信息,你可以选择最小18.6GB还是最大64GB作为缓存空间,如果固态硬盘的容量超过64GB,超出部分用户仍然可以被系统识别使用。
(PS:加速模式可以选择增强模式或最大化模式。增强模式为默认设置,其可以提升系统对磁盘的读取速度;而最大化模式可以提升系统对磁盘的读取以及写入的速度,但当出现硬件故障和意外断电时存储在固态硬盘中的未写入的数据将会丢失。)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组建磁盘响应后闪迪32GB缓存盘在磁盘管理中消失,表明已经作为希捷1TB硬盘的缓存使用,所以不能被识别。但如果你设置的缓存GB数量在缓存范围内,例如32GB的大小,你只设置了16GB,那么多余的容量仍然可以识别使用。
5速度实测:三次启动后测试提优幅度
智能响应的原理和混合一样,均需要启动计算机三次以上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加速后的效能。除了数据意外,智能效应为机械硬盘提供的延迟时间最为明显。
我们分别通过PCMark和游戏加载来看看产品的真正作用,别列举延迟作为举例说明。
● PCMark Vantage测试
本次测试使用的是Futuremark正式发布的“PCMark Vantage”,而且这个新版本是专为Windows Vista 32/64-bit打造,不再支持Windows 2000/XP。测试项目包括使用Windows Defender、《Alan Wake》游戏、图像导入、Windows Vista启动、视频编辑、媒体中心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搜索和归类,以及以下程序的启动:Office Word 2007、Adobe Photoshop CS2、Internet Explorer、Outlook 2007等共八个项目。
通过PCMark Vantage的八项测试脚本来看,单块HDD在采用智能加速技术后,成绩提升非常明显,虽然第一次测试成绩跟单块HDD不相上下,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就已经接近20000分,性能直逼单块SSD固态硬盘。
● 孤岛危机2游戏性能测试
CryTek公司的新作《CRYSIS》也是以朝鲜为背景的游戏。游戏以朝鲜的一个小岛上掉下陨石并出现外星人为题材,描述了美国派遣的特种兵和朝鲜军一起对抗外星人的故事。
在游戏载入中,虽然HDD智能加速最大化模式在第一次测试中成绩稍慢,但是依然要好于单块HDD的成绩,可见在缓存增加以后对游戏加载性能提升明显。不过单块SSD硬盘加载游戏所用的时间更短,仅为12秒完成。
小结:虽然效果明显,但读者朋友一定发现弊端所在,那就是需要反复的重启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优化。我们在下文中也会对目前智能响应的现状做出分析。
6反思:智能提优技术为何多年未普及
我们看到了智能响应的设置以及后面的提优幅度,但实际上这种技术目前几乎没有多少用户在使用,可能第一批接触固态硬盘的国内消费者依然在使用它,但最终目的也是等到合适的时机入手更为有效的固态硬盘。
反思:智能提优技术为何多年未普及
从工作原理上分析,智能响应技术就是让存储磁盘分工协作,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如SSD拥有快速读取能力,就用了处理程序加载等等,而机械硬盘则主要负责存储数据,这样就可以提升性能。从去年开始,当厂商们发现固态硬盘小容量空间正在缩小之后,一系列mSATA产品的出现开始像其他平台扩充。
目前厂商仍然在推出小容量SSD
问题出现了:画蛇添足么?
前面我们说过,智能响应技术就是利用SSD作为机械硬盘的缓存来提升性能,其容量支持为20-64GB。如果拿一块40GB固态硬盘来做缓存,到不如直接用SSD来做Win7系统盘,这样既提升了系统性能,也避免了SSD作为缓存需要频繁写入操作,这样也会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另外,当Z68主板刚刚上市时,SSD在国内市场还比较紧张,普及困难。所以很多厂商都推出了小容量版本,例如16GB或者32GB,笔者认为当时英特尔没有想到SSD在这一年时间内的成长速度,所以智能响应难免有些尴尬。
小结:虽然最新的7系主板也延续了智能响应技术,但从操作难度和实际换回的角度出发,这项技术也很难得到多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固态硬盘的迅速普及,利用闪存来当机械硬盘缓存的意义也不大了。
7最后:低价SSD前智能响应还有机会?
低价固态硬盘目前的方向也仅仅只有一条,我们不可能依靠它去单一的做为系统盘使用,所以今天关于智能响应的解析也是给读者朋友一些思路,并且涵盖了混合硬盘以及今年的一些存储产品的一些新理论在其中,让用户更加了解所谓的缓存提升究竟是为了什么。
智能响应的发展
厂商对于智能响应市场的规划其实非常理想,但没有想到固态硬盘在今年有如此大的转变,SSD用更低的价格博得了眼光,而让智能响应显得这么无力,当200多元的小容量SSD去和300多元的60GB固态硬盘对比时,用户的心态自然更倾向于后者。
借助缓存观机械硬盘发展
目前机械硬盘的瓶颈不单单限制于台式机,而笔记本用户受到的困扰更高。前不久东芝表示未来时间搭配NADA缓存的混合硬盘将会取代机械硬盘成为笔记本用户的首选,所以目前固态硬盘也在加大力度来普及到移动平台上,但综合优势来看,混合硬盘也许更适合笔记本用户。
2013年的笔记本市场会跟随混合硬盘的再次复出加大推广
总结
当标准的2.5吋小容量固态硬盘退市后,厂商开始开发mSATA接口的产品迎合这部分市场,但在价格上又无法和2.5吋SSD同步,所以目前低容量产品更适合一些初级用户,例如学生或者办公机,一旦能够多付出一些预算,更大容量的固态硬盘带来的提优会更为明显,结果也很清楚的摆出来了。
当然了,我们还是要考虑到笔记本用户,可同样mSATA也会往更大的容量发展,小容量SSD在2013年很有可能寿终正寝了。
8闪迪超速缓存详细参数
任何产品的优略势我们都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当前的用户的需求而言,大容量是存储设备的发展基本路线,可从价格和部分用户的需求来看,小容量产品依然有它的可行路线,用最低的价格换回更高的回报也是它们要去走的路线。
孙玉亮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