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是SSD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SSD的整体性能。而主控必须具备逻辑算法才能读写数据、擦除数据恢复性能。目前SSD主控分为压缩算法和非压缩算法两大派系。
压缩算法主控集中在SandForce家族,加上新秀--群联PS3108主控。而非压缩算法主控呈现百花齐放,涌现出诸如Indilinx Barefoot3、Marvell 88SS9187/9175、三星MDX/MEX、JMF667H、LAMD LM87800AA等优秀多核心主控。
压缩和非压缩两种算法主控激烈竞争,争议主要在压缩算法主控。压缩算法主控的典型代表--SF2281在128GB SSD几乎已经偃旗息鼓,为何在256GB SSD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多SSD厂商选择它,其实是大有门道的,存在即有理由,那么理由是什么呢?
压缩算法和非压缩算法的最大区别:
两者最大区别在于写入放大。压缩算法主控对数据进行识别,处理器针对“压缩型数据”根据一定比例压缩,然后将压缩好的数据写进闪存,有利于降低闪存的数据写入量;非压缩算法主控则不区分数据类型,对闪存直接写入数据,对闪存的寿命有较高的要求。
压缩算法主控特点:
优点:压缩算法主控有利于延长闪存的使用寿命,针对压缩型数据,它能表现出较高的性能水准。它更适合对闪存寿命有高要求的商用/服务器领域。
缺点:一旦碰到非压缩型数据,除了耗费时间识别数据类型,最后还需要将数据强行写入闪存,造成主控运算资源浪费,性能下降。
非压缩算法主控的特点:
优点:通吃压缩和非压缩两种类型数据,基本保持原汁原味的读写性能。它更适合对SSD性能有严格要求的家用领域。
缺点:整体方案成本高,对闪存的品质具有较高要求,对闪存使用寿命无实质帮助。个别非压缩型算法设计,在擦除闪存数据时,不是采取“橡皮擦的办法”恢复性能,采取“整张纸撕掉的办法”消耗P/E次数。
非压缩和压缩孰优孰劣?
假设Marvell主控方案(简称M方案)的写入1MB数据用时为1秒,SandForce主控方案(简称SF方案)写入同样1MB数据时,先压缩用了0.5秒,但是压缩后只有0.3MB了,写入0.3MB用了0.3秒,那实际使用时间总共就是0.8秒。
因此写入的这1MB数据是否可压缩,可压缩的程度对SF方案影响很大,越是可压缩的话就越比M方案速度快,越是不可压缩就反而比M方案要慢了。
结论:答案其实已经很明确,压缩算法主控的特点在于延长闪存寿命,方案成本低;当它写入非压缩型数据,其性能受到一定影响,且压缩算法主控更新换代较慢,目前二代SF2281主控仍充当主力。
非压缩算法方案更倾向于性能,对闪存的品质要求高,整体方案成本不低;非压缩算法主控适合家用领域的特点,推动其蓬勃发展,目前三代非压缩算法主控担当主力。
推荐经销商